2011-03-15
中國時報 【洪祥和/花蓮報導】
▲「螳螂先生」黃肇基愛螳螂成癡,別人視牠們如猛獸,牠們在他手中,卻溫馴乖巧。(洪祥和攝)
「螳螂先生」黃肇基從國防大學教職退下,九十五年隻身跑到光復鄉大豐村養螳螂,推廣天敵防蟲害,一年最多可繁殖四萬隻,好不容易闖出名號,卻不敵經濟不景氣,以及今年冬天特別嚴寒,孵化率低,叫苦連天,只能靠開發農產品謀生,繼續堅持理想。
黃肇基原本在國防大學教資訊工程,官拜中校退伍後,熱衷有機農業,毅然離鄉背景跑到少汙染的東部,養螳螂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,受到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長達三年多協助,做得有聲有色。
最高紀錄一年可成功繁殖四萬隻螳螂、二萬隻草蛉、二萬隻椿象等肉食性昆蟲,幫農民除害蟲,受到學校、公家團體的關愛,常帶學童到此戶外教學,散客也不少,一年平均約有五千人次造訪。但大環境景氣不佳,遊客數下滑,一年前再度申請多元就業方案未獲核准,缺乏官方資助,只好歇業一年。
黃肇基無法割捨對這份推廣生態教育的工作,歇業期間,從未停止孵化的工作,仍保有五千隻螳螂,產下四百個卵囊螵蛸,兩個月前重新振作,等待這批小傢伙誕生,不料今年氣候異常,冬天又特別冷,一顆螵蛸約可產兩百隻螳螂,卻只孵出四十隻螳螂,讓他成了寒害受災戶。
黃肇基未因此受挫,反而鼓起勇氣,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,現在全寄託在僅存的四十隻小生命身上,重燃希望。
少了多元就業方案資助,螳螂館推廣生態制衡觀念,提供大豐社區居民就業機會,現在生存陷危機,與村民互依互存的關係也失衡。大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玉嬌表示,昔日一年可提供十個工作名額,現在大家都失業,不是在家休息,就是靠打零工維生。
黃肇基為了堅持理想,開發金棗醬等有機農特產品,販賣求生。他樂觀說,從養螳螂體會到「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」的道理,必須堅強才有機會,昨天有一顆卵囊又孵出兩百隻小螳螂,老天終究不負苦心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