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苗栗農改場螳螂繁衍 有助有機農業發展
有鑑於螳螂在蝗蟲、蛾類、以及果蠅的生物防治,有助於有機農業發展。農委會苗栗農業改良場突破繁殖技術,不僅開發出螳螂幼蟲的飼料,也將螳螂的相互殘殺率降低70%,並且一年可以繁殖三次。而螳螂從稚蟲到成蟲都可以捕食害蟲,捕食期長到4~5個月,相關量產技術將移轉到民間。
螳螂具有咀嚼式口器,前足特化成鐮刀形,在最佳距離和時機,運用鐮刀腳捕食獵物。以苗栗農業改良場繁衍的闊腹螳螂,每天可以吃下五隻紋白蝶、十七隻果實蠅、或八十隻蒼蠅的大食量,在防治蝗蟲、蛾類、和果蠅等,對葉菜植物有害的昆蟲,效果顯著。為了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保育,農改場的螳螂繁殖技術已經開發完成。黃勝泉主任表示,野外螳螂一年一代,並且有85%因為自相殘殺而死亡,而農改場的室內繁殖技術可以一年三代,同時利用人工繁衍的果蠅、蒼蠅餵食,自殘率可以降低到10%。
農改場說明,野放之後的螳螂,數量會因為食物多寡、以及鳥類捕食而自然平衡。而螳螂除了可以做為害蟲防治的天敵,也適合做生態教育的教材,相關飼養技術,農改場樂意和外界分享。
(2007/4/19趙經邦)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