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台灣 寬腹螳螂

在台灣甚為常見,屬於中大型螳螂,身長為五、六公分,

常出沒在花叢及樹葉下的它們不易讓人看到,因為它們的體色不是翠綠、黃綠、黃褐便是褐色

容易和環境混淆,唯一較明顯的特徵是在它覆蓋著腹部背面的翅膀上,於稜邊的中央部位,左右翅各有

一個小小的白色斑紋。




 

螳螂,別名刀螂和砍頭狼等是一種大家熟悉的昆蟲,台灣人稱之為「草猴」 ,而西方人則由於牠們佇候獵物時,前肢縮於胸前,宛如祈禱一般,因此稱牠們為「祈禱蟲」。為不完全變態的昆蟲,全世界約有兩千種,台灣已知有卅多種,螳螂為肉食性,只捕食活蟲,包括蛾類、蠅類與蝗蟲等。本文以闊腹螳螂作為主要介紹內容。

 

 

闊腹螳螂體型大,很適合作為種植蔬果的天敵昆蟲。在 五十平方公尺 大的苦瓜農園中放入五十隻闊腹螳螂,就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,其中蠅類、蛾類的密度大為降低。

 

螳螂孵化時,由卵囊沿絲質線爬出,每層每隻若蟲均有一條絲線供攀爬,每隻若蟲延著絲線,並藉著絲線從卵囊內爬出,扭動體軀脫去胎衣,第二齡即不再分泌絲質線,經78次脫皮而為成蟲。螳螂要脫皮有幾個可參考的徵兆:1.在同一個地方待很久(一天以上),也不太動2.原本應該堅硬的前胸背板(就是頭後方到翅膀間的部位)會變得較軟。

 

若蟲為78齡,體長為742.5 mm。初期為預若期,剛孵出之若蟲,體軀濕潤,胸部淡綠色,腹部淡黃色,漸為淡褐色,45齡開始顯現翅芽。前足雙足合十呈祈禱狀,腹部翹起,腹部翹起有利於捕捉獵物,並可隨時搖擺體軀,以躲避天敵的攻擊。

 

成蟲羽化時間一般在早晨和上午。羽化爲成蟲後,經歷10-15天就可進行交配,螳螂一生可交配多次,交配時間2-4小時。交配時常出現雌蟲攻擊雄蟲並咬食雄蟲頭部的情況,但並不影響交配,人們稱爲“妻食夫”現象斷頭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,是因為控制交配的神經不在頭部,而在腹部,而且,由於某些神經抑制中樞位於頭部,頭被吃掉反而還有助於增強雄性的性能力呢

 

一隻雌闊腹螳螂一般可産下兩三個卵囊卵囊深棕色,長圓形,表面粗糙,長28.4 mm,寬14.0 mm,高13.1 mm,重量為1.4 g。孵化區淺棕色稍突出,卵囊結構緊密堅硬,外層空室有卵室819層,每層有卵8~16粒,排列近似字形,有四列,每個卵囊有卵粒157±46粒,卵呈桔黃色,長圓形,長3.6 mm ,卵徑1.0 mm,孵化前轉為綠色,若將卵粒取出接觸空氣後則變為褐色

 

螳螂卵囊又名桑螵蛸。桑螵蛸含有18種氨基酸,其中8種爲人體必需的氨基酸,還含有7種磷脂成分。桑螵蛸有抗尿頻和收斂作用。磷脂有減輕動脈粥樣硬化作用,並能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及其他細胞膜合成,桑螵蛸性味甘、咸、溫、無毒,入肝、腎經。有補腎壯陽、固精縮尿之功能。主治遺尿、遺精、便頻、腎虛腰痛、神經衰弱,也適用于婦女帶下、經血不調等症。



 
螳螂的天敵以鳥類、爬蟲類為主,另有一種鐵線蟲會以螳螂為寄主。鐵線蟲是一種線性寄生蟲,成蟲的體長約30到100公分,外表呈細繩狀,成蟲棲息在河流、池塘或水溝內,進到水中後的鐵線蟲行動非常緩慢,也不再進食,牠會產下數萬個卵於水草或石頭上,卵在水中孵化,被水棲昆蟲取食後,開始行寄生生活,例如:孑孓、水蠆吃進鐵線蟲的卵後,鐵線蟲即在他們體內孵化寄生,當這些孑孓、水蠆羽化成蚊子、蜻蜓,且剛好又被螳螂捕食,此時鐵線蟲便可進入螳螂腹中繼續發育,直到成熟。如此週而復始,鐵線蟲的生命就在宿主、水蠆、孑孓的關係中循環不已,生生不息。

 

 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BioCoder 的頭像
BioCoder

心林農園 - 螳螂館

BioCo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